中國銀行純利跌最傷 兩大引擎反托股價 年內漲幅直追股王騰訊

撰文:鄭文玥
出版:更新:

港股連漲9日闖上萬八關,守得雲開見月明,「中特估」亦賣力貢獻。本周初,內銀集體放榜首季業績,包括中國銀行(3988)、建設銀行(0939)、農業銀行(1288)、工商銀行(1398)在內的四大內銀更驚喜表態,擬首派中期息。以上財年情形計,股息率就均約有7厘,不失為收息之選。

然而細看內銀業績雖平平,股價表現竟不俗,截至本周收市,中行年內實則已升16.7%,不僅領跑四大內銀,年內漲幅竟發力直追從低位反彈,升幅達21.5%「股王」騰訊(0700)。資深獨立股評人熊麗萍表示,板塊內最看好中行,尤其具備兩大優勢,且當前股價正值短期回調,投資者可伺機入手。

截至本周收市,中國銀行報3.5港元,年初至今股價漲約16.7%。(資料圖片)

內銀「成績」平淡 淨息差齊跌

誠然,內銀「成績單」不算亮眼,收入純利均現輕微下挫,而中行更「落於人後」,營業收入按年挫3.1%,至1610.4億元(人民幣,下同),純利也挫2.9%。內銀的「搖錢樹」,無疑是淨利息收入,惟中行淨利息收入只錄得1127.1億元,按年下跌3.9%,純利更為四大內銀最傷。

另與利息收入密不可分的,自然是「淨息差」,「淨息差」越低,則代表存貸業務的「利錢」越低,中行首季淨息差為1.44厘,與農行同陪末座,較去年的1.59厘更有下降。不過4月初,中行總結上年業績時曾解釋,已經對此加強管理,息差降幅相對較小。

中國銀行今年首季淨利息收入錄得1127.1億元人幣,按年下跌3.9%。(資料圖片)

專家撐中行資產質佳 具兩大優勢

業績既不甚突出,那麼中行為何備受市場熱捧?獨立股評人熊麗萍解釋稱,中行實則有兩大優勢,首先便是資產質素佳。中行憑藉1.24%的極低不良貸款率,冠絕四大行,成實至名歸「績優生」。反觀其他三間內銀,建行與工行不良貸款率高企1.36%,而農行即使表現稍佳,亦錄得1.32%的不良貸款率。且就不良貸款總額來看,中行以2585.8億元的金額,遠低於突破3000億元的其他三間。

翻查四大內銀2023年報中「不良貸款結構」,市場廣為憂慮,內銀會受內房借貸所累。但數據顯示,中行涉內房不良貸款額為481.7億元,行業不良貸款率為5.5%,較前一年的7.2%,下降1.7個百分點,降幅最為顯著。熊麗萍也表示,內房對內銀的不利影響料已反映,因此投資者不必過分擔憂。

至於銀行生意的一大特點是「利潤前置、風險後置」,故另一注意位是「信用減值損失」。所謂「信用減值損失」,主要可視之為,銀行預期貸款無法收回,而造成的損失。於中行而言,不利的是,其信用減值損失,為四大內銀唯一錄得上升;但視金額數值,約349.2億元,規模不算顯著。

海外業務廣 受內地「低息」壓力輕

而中行第二大優勢,就是海外業務眾多。這就意味著,其受內地「減息」影響有限。內地貸款市場報價利率(LPR)下行,存量房貸利率也有調整,「低息」氛圍籠罩,中行海外業務分散,可緩解「低息」造成的利息收入壓力,轉受外圍息口之惠。

不過熊麗萍也提醒,海外業務是「雙刃劍」,外圍減息週期若啟動,息差難免收窄。不過本周美聯儲最新議息,利率續「按兵不動」,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也直言,「在減息問題上,獲得信心將比所想象的更漫長」,故市場多有猜測,減息週期將推遲,對銀行息差的壓力或不似預期。

中行首季不良貸款率降至1.24%。(資料圖片)

短期股價將回調 可趁低吸納長揸

近有傳聞,人民銀行將在公開市場操作中,增加國債買賣,或成中國版量化寬鬆(QE),新「國九條」亦令市場憧憬牛市,刺激港股此輪回暖,「中特估」更有望領市受惠。熊麗萍就表示,政策固然有幫助,恰如此前中央匯金落場增持四大內銀,但從當前業績而言,即便無政策刺激,內銀板塊也已較平穩,值得入手。

至於中行績後一度挫近半成,熊麗萍就大派「定心丸」,稱仍對中行、農行看高一線,只因此前股價漲勢過猛。而放榜後,市場發現板塊內部,彼此業績差距不大,故出現回吐,投資者可觀望時機,趁低吸納,如若可回調至3.3港元左右,就將是非常吸引的入市位置。

熊麗萍表示,如若中行股價回調至3.3元左右,就將是非常吸引的入市位置。(資料圖片)